排便姿勢

幾天沒有大便會讓我們感到很緊張,大便完,我們也都會回頭看一下我們花了幾分鐘完成的「傑作」。無庸置疑,排便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必要的一部份。排便、消化和骨盆底功能密不可分,要有健康的骨盆腔與骨盆底,有好的飲食與排便習慣非常重要。

依照人體的設計,人類在排便時自然的姿勢就是蹲式,但是隨著坐式馬桶的發明,上廁所的姿勢變得輕鬆,但卻不符合我們的身體構造,加上現代人精緻化的飲食,造成許多腸胃與排便問題,進而造成骨盆底的問題。

 

排便時的最佳姿勢

首先來談談大便時的姿勢,還有我最愛的解剖學。

骨盆底肌當中,恥骨直腸肌 (puborectalis) 繞住我們的直腸、尿道、陰道,在站著時幫助我們的糞便和尿液(特別是糞便)留在身體裡面,隨著髖關節彎曲的角度變大,這塊肌肉會逐漸放鬆直腸。

恥骨直腸肌角度
圖片來源:Squatty Potty

不難想像,如果這條肌肉不放鬆,糞便通過直腸的難度變大,你可能必須憋氣用更大腹內壓,我們稱為伐氏操作(Valsalva Manneuver)的方式,將糞便擠出,但是這樣的方式用久了,骨盆腔內支持器官的軟組織和筋膜都會變得鬆弛,因此可能造成器官脫垂的問題。

那要如何在家裡達成蹲式呢?一張小凳子就可以達成任務了!

將腳放在小凳子上,讓膝關節高於髖關節

雙膝微微打開

身體往前傾,保持脊椎打直

兩手前臂可以支撐在腿上或膝上

圖片來源:Squatty Potty

然後就可以開始辦大事了!

在大便時腳下踩個小板凳之所以對骨盆健康有相當大的益處,是因為這個姿勢幫助我們的身體達成蹲式、放鬆恥骨直腸肌,使我們能更有效率地排出糞便。(蹲式馬桶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腳會麻掉而已🤣)

當你能夠出較少的力,順利將糞便排出,就能夠避免骨盆底肌承受不必要的壓力。而在大便時,正常都是要用力的,但是在用力的時候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同時發生:

1. 骨盆底肌放鬆並伸展

2. 腹肌與核心肌群用力,但同時記得呼氣!呼氣!呼氣!

用力的方式對了,就不會使支持的組織承受過大的壓力,身體也能夠更輕鬆達成任務,這點對剛生產完的媽媽、有器官脫垂和有痔瘡的人來說很重要!

 

大便應該看起來怎樣才算是正常?

除此之外,大便本身的「質」對排便是否順暢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這個部分就與我們的飲食、腸胃蠕動速度、消化功能、食物敏感…等等,都有很大的關聯,每個人的狀況也都不同。

在醫學上,一般會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來定義大便的質感。分類如下:

最理想的是第三與第四型,尤以第四型最容易排出。所以,上完大號之後,不妨回頭看一下自己的大便是什麼形狀,來看看你的飲食是否需要調整。

除了大便的形狀,大便的顏色應為咖啡色或深棕色或帶點綠色,都算是正常。除非吃了某些有特殊顏色的食物(像是紅肉的紅龍火)會影響顏色以外,如果發現大便的顏色有異常(如白色或黑色,或帶血)就應該立即就醫喔!

 

大便要大多少才正常?

研究顯示,人體的消化速度(食物從入口到排出)從6小時到72小時不等,因此大便次數從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人的直腸大約在18-20公分之間,所以如果所有大便都正常排出的話,應該要有大約這樣的長度。理想的粗細大約是香腸的大小,如果大便像鉛筆一樣細,那就表示你的骨盆底肌的協調可能有問題。

至於大便的多寡和飲食也有很大的關係,吃多吃少和吃什麼都會影響到大便的量與樣子。

 

Bottom Line

維持生命最重要的五件是無非是吃喝拉撒睡,大便也反映了我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整體的健康狀況。照顧好排便的情形,改善便秘與腹瀉,對骨盆健康來說是絕對必要的。如果你有便秘或腹瀉的問題(或是兩個輪流發生),不論是短期或長期,都應該想辦法盡快改善,以避免骨盆底問題形成,諮詢你的醫師、營養師或骨盆健康物理治療師(或是三者一起),透過改善飲食與物理治療,保持好的骨盆健康。

 

❤︎你的分享是讓我們成長的原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