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怎麼開始的

其實這是一本我最近看完後非常喜歡也推薦的書:

Dr. Daniel E. Lieberman的【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人體是為跑步設計的

讓我開始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是一天我在廣播中聽到一個訪談,談到多年前Dr. Lieberman某一天突發奇想,把一隻豬放到跑步機上,看看牠是怎麼走路和跑步的。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他沒看出什麼名堂。

有一天另一個教授到他的辦公室聊天,看到這隻跑步的豬,說:「你知道這隻豬的頭在跑步的時候沒辦法保持穩定不動嗎?」

這個評論讓Dr. Lieberman開始研究那些能夠快跑或長跑(像是豹、狼、狗)和那些跑步不是那麼重要的動物(像是豬、猴子)之間的區別。在能夠快跑或長跑的動物身上有個叫做Nuchal ligament(頸韌帶)構造,是連結頭骨枕底到頸椎的韌帶,而人類身上擁有這種韌帶。也就是說,人類是生來跑步的。而人體身上的臀大肌更是讓我們能夠維持直立姿勢、以雙腳行走的關鍵肌肉,連同腓腸肌與阿基里斯腱提供的彈性與爆發力,讓我們能夠快跑與長跑。

這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演化出這些結構呢?

 

運動是怎麼開始的 ?

身為物理治療師,經常被問到這些問題:
「什麼樣的運動才是最好的?」
「我一天要運動多少時間才夠?」
「跑步好?重訓好?還是瑜珈好?」
「久坐對身體不好,那我工作是不是都應該站著?」

我們每天都在說要運動,但運動究竟是什麼?這本書談到「運動」的起源,並將運動(Exercise)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區別開來。除此之外,作者為了找出現代人生活模式與我們祖先的生活模式的區別,刻意去非洲與中南美洲觀察那些最接近數萬年前人類生活模式的狩獵採集部落的生活。

他觀察到,這些狩獵採集部落的成年人平均一天走大約7-10英里(11-16公里),外加挖土找食物、打獵扛獵物回家、生火煮食物…,與我們整天坐在電腦前動手指、也許通勤的時候走個15-30分鐘、午晚餐買外帶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對我們來說,我們必須強迫自己活動,才能勉強達到一天一萬步(差不多8公里)的目標。如此想想,現代生活能不帶來疾病嗎?

然而這些人每日的長走、挖掘、狩獵、搬運並不是「運動」,而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身體活動」。為了生存,他們也會為了節省沒有意義消耗熱量而休息—坐下或躺下。這也形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矛盾(就算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運動):

為什麼我們寧願坐電梯而不願意爬樓梯呢?
為什麼吃東西總是比運動來得吸引人呢?

但是因為工業化後的社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我們每天不再需要走數公里打獵、挖洞或提水,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缺乏「身體活動」,而「運動」正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什麼樣的運動最好?

健身房、重訓、HIIT、飛輪、瑜珈、馬拉松、混合健身…已經足以讓人眼花撩亂,但每天還是有新的運動或運動器材上市。每個派系都說自己的運動最好,但是多少運動強度、什麼樣的運動、運動多長時間才對我們健康有最大的幫助呢?

這就又要回到上面的問題:你平常的身體活動有哪些?

如果你平時的工作不屬於勞動型的話,很有可能你缺乏每日的身體活動。這樣的話,你需要「運動」來幫助你的身體達到每日需要的「身體活動」。最新的研究建議:

💪 一個星期當中至少做150分鐘的中度活動(活動當中可以幾個字但不能完整說完一個句子或唱歌),或是至少75分鐘的強度活動(活動當中幾乎無法說話),活動時間應平均分散在一週當中,比如說一天30分鐘,一週5天。

💪 活動最好能夠綜合有氧(像是跑步)、無氧(像是重訓或HIIT)與柔軟度(像是伸展或瑜珈),我們的身體需要不同的活動來平衡所有系統。(想想狩獵採集者殺一隻野豬之前和之後要做哪些事)

總而言之,我們的身體需要「身體活動」,而「運動」幫助大多數工業社會的人們達到這些活動要求。運動不只是為了消耗熱量或塑身,更是為了我們身體器官的健康,因為我們在運動的同時,不但能增加下肢的肌肉量與肌力以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血液的流動也能帶走器官產生的廢物並提供新鮮的氧氣。在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社會中,活得強壯、老得健康才是提升我們生活品質的重點。

 

看到這裡,站起來或抬起頭來動一動筋骨吧!

 

❤︎你的分享是讓我們成長的原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