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身體

最近思考了一些過去看過的人,加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突然對我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這件事有感而發。

我們從出生以來,依照我們生活的經驗、環境的變化、接受的教育、對自我身體的認知…等等,都會形成我們使用身體的方式與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特定的「模式」,當我們每天用同樣的「模式」去做事情時,就會造成損耗。如果身體沒有其他的方式去做這些事,加上放著損耗不管(或不知道有損耗),日積月累,就會以失能疼痛的方式呈現。(我指的失能泛指器官與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不只是身體上的行動困難或心理上的障礙而已。)

舉例來說,

工作需要搬重物,卻沒有經過適當的身體力學教育或訓練,因此養成了習慣使用背部大肌群和憋氣來搬重物的方式。

也就是說,身體只有一種模式去執行這項任務。

若是身體沒有遭遇什麼變化,這樣的模式也許可以支撐一段時日而不造成問題。

假設突然因為其他因素,必須接受腹部手術,術後可能因腹腔的壓力無法透過憋氣維持,使背肌必須做額外的工。

在多年的「錯誤訓練」下,身體的筋膜與肌肉已經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去執行任務,而身體又沒有其他的「選擇」去完成搬重物的任務。

很快地,這樣的模式可能會讓背部或其他代償的部位產生問題與疼痛,而無法完成搬重物的任務,才想要尋求治療。

然後不可避免的,照了X光之後發現有骨刺。後續的發展就靠各位想像了。

從這樣看來,究竟是骨刺的錯,背部肌肉的錯,還是腹部無力的錯,還是手術的錯呢?

身體會記憶

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賴於各系統之間與環境之間不斷的平衡。當身體沒有任何狀況時(或我們不覺得有狀況時),就是呈現一個平衡的狀態,不論這個平衡是否真的平衡,但是我們的身體足以承受這樣的情形,也就相安無事。

當身體遭遇一個事件,包括生病、懷孕、受傷、年紀、體重,甚至是心情上的改變,就會破壞這個平衡,並且可能形成健康問題,或是造成失能。這時候我們才會想要去尋求協助。

任何身體問題經過時間,因為種種代償,就會變得難以分辨,需要經過詢問、分析,以及隨著治療的進展觀察身體的變化,才能將問題層層除去。

在我們尋求協助,走在恢復之路上時,每個人的進步曲線也因為上述種種原因,也會不盡相同。

多年的疼痛或失能、受傷史加上手術史,如果不覺得這些是造成問題的原因,想要透過一兩次的治療看到成效。抱著這樣的期待來到診間,不但是強人所難,也會讓自己對復原失去信心和帶來失望。(也許有技術很高超的治療師有神之手,一次就可以見效。)

不過肯定的是,有決心和毅力去認識自己身體、幫助身體走上恢復之路的人——雖然這段路可能並不容易,可能短,可能長——但肯定的是,會比自己盲目摸索來得順利,並終究能夠獲得美好的的成果。

身為治療師,我努力試著幫助身體找到不同的「選擇」,讓身體感覺並記得這些「選擇」,並在身體復原的期間用這些新的「選擇」去過生活和做事情。但是要真正「改變大腦」去接受這些「選擇」,就必須靠個人的毅力和執行力。

這是我給自己使用身體的提醒,也是我喜歡去上很多課(維修自己的身體+學習如何修別人的身體)的原因。

❤︎你的分享是讓我們成長的原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